跳转到正文内容

白岩松: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永远在那儿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31日16:48  新浪传媒

  不是所有的感动才意味着感性,有的时候愤怒也同样是感性

  主持人王莹:但是有一点我非常好奇,在《感动中国》播出之前年肯定了解这些获奖人物他们的事迹的,可是在现场您还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么?

  白岩松:只有一次,剩下几乎没有,但是没有不是不动情,而是我是职业的新闻人,我必须做到这一点,但是只有一次没有做到,他的名字叫孟祥斌,那的确是我做了10年《感动中国》唯一的一次在现场稀里哗啦掉眼泪了,但是别人没有看到,因为是在放他的短片的时候,那个短片我已经不止一次的看过,但是在现场的时候我没有办法,因为我一方面看着短片,另一方面能够看到他的夫人和孩子已经在那儿候场。短片中演到他3岁的女儿拎着他的鞋,在那儿一边哭一边喊爸爸回家的时候,我的眼泪稀里哗啦,但是没办法。

  主持人王莹:为什么现场的触动会更大呢?

  白岩松:可能因为是一个父亲吧,更重要的是一个孩子的眼泪和拎着那只鞋的画面,每次看到的时候都很难过,所以人不会每一瞬间都会控制住自己。

  主持人王莹:我们这里也有很多网友在问一些问题,其中有一位朋友就说,很喜欢您主持《感动中国》,那里面的您很感性,很像普通人,您会喜欢这种状态吗,与《新闻1+1》相比?

  白岩松:我从来不觉得在我做《新闻1+1》和做《感动中国》时候有两个白岩松存在,那都是一个人。我在《新闻1+1》里也照样会有很多很感性的时刻,不是所有的感动才意味着感性,有的时候愤怒也同样是感性的,只不过你出发的方向会不一样,在《新闻1+1》里更多的是你必须用理性的方式,但是感性的表达把这个盖子揭开,而《感动中国》的时候更多的是触动人性中柔软的东西。

  主持人王莹:这种转换难吗?

  白岩松:不难,同样是我,所以不难,如果要是我存在一个A面和B面,去扮演各自的角色那可能很难,但是我做不到。

  主持人王莹:这里还有朋友说,很多感动类的节目,把它归为感动类的节目不知道是否准确,都会使劲的煽情,可能这样会让很多节目更符合节目规则,您怎么看呢?

  白岩松:煽情是有限度的,因为只有真实的情感才更为感动,如果你挠人家让人笑很糟糕,从来都是平衡、克制,可能展现出更真实的东西,可能跟我一直干新闻有关系,新闻很难纵容你玩命的放大一个什么,那就很糟糕了。就像我们在新闻当中是不是要尽量少用一些形容词,天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温度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告诉他准确的温度就行了,不要天热的简直让人受不了,到底多少,也许南极的人来了20度的时候可能就觉得热的受不了了,可能赤道来的人觉得这里冷的一塌糊涂,所以新闻呈现的是事实,而不是动用大量的形容词。在做《感动中国》的时候,往往真实的情感已经足够具有打动人的力量了,何必往上放那么多味精呢,你不觉得越来越多的饭店开始说我不放味精了嘛。

  主持人王莹:可是每个故事、每个人物都有那么多的感动带给大家,您在主持这样的节目的时候会不会感觉到非常劳神、非常费心?

  因为投入,享受每一次做《感动中国》节目

  白岩松:我享受每一次做《感动中国》的时候,你要觉得生活中每个时候都有幸福,像运动,有的人说运动太不值了,要换衣服、还要准备、一头大汗还要洗澡,生活中很多事情是不投入便不享受。有的时候举一个最小的例子,打牌都是如此,我喜欢跟认真的人打牌,我不喜欢跟那种输也无所谓、赢也无所谓的,不投入就不好玩,《感动中国》同样如此,因为喜欢所以感动,因为喜欢所以享受,为什么喜欢?你触碰的都是人性中最美好的那些东西,享受还来不及呢怎么会去觉得非常的苦?不会,我在每个运动当中,我在运动中都是享受,即便因此骨折手术等等受伤,但是我依然享受它,因为投入,所以《感动中国》同样如此。

  主持人王莹:所以是不是我们这个团队当中的每个人都像您这种态度在做这个节目呢?

  白岩松:我觉得大家做《感动中国》的时候会有那种宗教感,因为大家在这里的时候,好像说话的声调都会变小一点,跟人打招呼的时候都会变得笑容更多一点,我觉得都很特别,大家似乎内心有某种特别纯净的宗教感。我觉得对中国人来说是,人性中最美好的那些东西本来就是我们信仰的一部分,就是中国文化当中的一部分,所以我一直认为这些美德不用担心,不要因为小悦悦事件,不要因为老人跌倒了没有人搀扶就认为怎么怎么样了,中国人吃饱了穿暖了之后会做很多好事的。

  主持人王莹:您觉得像小悦悦事件、像老人跌倒了没有人扶只是社会的侧面。

  白岩松:我个人认为恰恰不是道德问题,面对2011年我们可以去收获感动,也可以收获这些与感动相反的,刚才我已经说了,我没把它当成坏事,我们不要站在道德的立场上讨论道德,现在的很多问题恰恰因此对我们产生人性的怀疑,不要怀疑,为什么?是我们的整个社会的进步还不够,需要进一步改革产生的问题。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所有的老人都有养老保险的话,请问他跌倒了会讹你吗?不会。就像现在你见着两个人追尾下车还打架吗?不打了,下车可能一根烟点上,抄上保险号就OK了,如果我们所有人都有养老保险这些事情就不会存在问题,不是道德问题,是社会问题。小悦悦事件,如果我们的社会进步到了更多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不到14岁的时候行使起监护职责的时候,小悦悦的事件就不会发生,不是路过人救不救的问题,而是一个监护人能不能在一个孩子不到14岁的时候行使自己的职责的问题,依然是每个公民守法的问题,归根到底这些问题要用更好的法律去解决。所以这些都不是道德问题,大家担心什么,都不是我们人性糟糕到什么地步的问题,不要用人性的进步弥补社会前进不足的问题,要推着社会赶紧进步,人性中好的东西才可以更好的显现出来,所以我从来不是悲观主义者。

  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永远在那儿,并不遥远

  主持人王莹:做10年的《感动中国》中能感受到社会不断进步的脚步吗?

  白岩松:不,我始终感到的是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永远在那儿,不是进步或者退步衡量的事情。很多年前,19年前我在上海采访一位哲学家,我问他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我们科学技术发展的这么快,但是依然用十七八九世纪音乐抚慰我们,他说人性进步是缓慢的。不代表十几个人我们鼓掌,社会就进步了,但是绝对不因为小悦悦事件或者什么我们就退步了,我们现在需要的是社会整体的进步,然后让人性那些好的东西可以重新被激活。《感动中国》10年,我一直期待它的一个最大的效果是,让每一个中国人知道,你和这样的人始终生活在同样的时代里,并且他并不遥远,可能就在你的身边,因此你的信心会不会更强一点,向前走的信心会不会更强一点,我觉得哪怕实现了这一点《感动中国》已经功德无量了。

  主持人王莹:是不是这些获得《感动中国》人物奖的人们,他们能做的事情我们普通人也能够做到的,他们距离我们没有那么远?

  白岩松:其实给他们的奖励最终的目的是提醒我们自己,颁奖礼永远不是得奖者的事情,我想新浪也应该明白,颁奖礼永远是颁发奖的人们的想法。对于《感动中国》来说大家不应该理解成是央视或者是我们,而是我们所有的人,当我们所有的人一起要把这个奖杯以《感动中国》的方式去奖励给这些获奖者的时候,其实代表的是我们的一种追求和我们的价值观,和我们每个人评判感动的一种标准,和我们热泪盈眶之后想要做的事情,所以表面上看10年我们给近100个甚至更多的人颁发了《感动中国》奖,不过是一次又一次在提醒我们自己而已,我们该怎样去做,我们还在信奉什么,我们还在尊重什么。我觉得目前这个社会最缺的就是敬畏了,做《新闻1+1》做舆论监督,是想告诉大家畏、害怕,就是底线,不要突破底线,突破底线是很糟糕的。

  但是做《感动中国》代表的是敬,你知道什么是最好的,要尊敬他并且达到,一个社会只要有敬畏,就如一条大河有两边的河床,安全得很,如果一个社会无敬无畏,就如洪水泛滥,一定很糟糕。我们现在正在小河流变大河流,河水泛滥,慢慢建设两边的河床的时候,这两个河床一个是敬一个畏,《感动中国》就是如此。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53)

 

更多关于 白岩松 感动中国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